在百度百科里,常识是这样定义的:常识具体指的是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而无论是任何学术问题或是人与人之间基本交流都是基于常识上来做进一步探讨的。
家政机器人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和人类交流。
机器人需要通过和人类交流来获取
- 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任务的具体要求
- 完成任务是得到反馈
- 遇到困难时得到帮助
真正友好、高效的交流是依赖大家对信息的一致理解,并且足够的默契。 理解不一致,就会出现很多鸡同鸭语,对牛弹琴的无奈。 不够默契就是常识不一致了,让人感觉费力又低效。 想象一下你和机器人说帮我把T恤上的墨迹清理掉,然后他拿把剪刀把那块直接剪掉了。 或者你让他扫一下地,需要告诉他地上哪些是垃圾需要扫到垃圾桶,那些掉落的物品需要捡起来,每张凳子需要怎么放…… 也许第一次你能接受,但每次都这样就没人能接受了。 因此,要制造出真正可用的家政机器人,必须让他用能力快速地学会各种情景下的各种常识。
对于人类来说常识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难。 人类自己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的常识是怎么“不知不觉”获取到的。 因此设计机器人并让他学会常识就更难了。
- 首先,常识涉及的面非常广,几乎不可能给一个完整的列表,然后说学会这些就够高了。
- 常识动态变化的。于不同的主体交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及不同的任务中,常识的内容都可能发生变化
- 不断会有新的常识产生,旧的常识消亡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机制,使得机器人能够
- 即时学会常识,并且能够现学现用(实时更新)
- 能够知道每一个常识的适用范围
- 在日常交流和工作中正确的应用
- 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常识库